铁链锁书?扒扒图书防盗的“黑历史”
图书防盗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机械式防盗、电磁防盗和 RFID防盗。欧洲中世纪图书的防盗简单粗暴,直接用铁链将图书锁起来。19世纪,电子商品防盗系统(EAS)的发明,让图书开架管理成为可能。20世纪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取代电磁防盗技术,成为目前图书馆主流的图书防盗方式。
机械式防盗时期,图书一般被锁在柜子里或用书链拴在书桌前,钥匙由专人管理。书籍就像一个囚犯一样,流通起来极其不自由!目前在英国的赫里福德大教堂图书馆、荷兰的聚特芬图书馆、意大利的马拉泰斯塔图书馆,仍保留着少数以文物形式示人的铁链图书馆。机械防盗折射出当时技术的匮乏,图书与读者之间是硬邦邦的铁链,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EAS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电子商品安全防盗系统之一,电子商品防盗系统(EAS)包括电磁防盗系统和射频防盗系统、声磁防盗系统,其主要由检测器、解码器和电子标签三个部分组成。
电磁防盗采用电磁波作为检测信号,主要由防盗天线、充消磁器、磁条和磁条检测仪组成的防盗系统。如图所示,左门的发射天线产生特定的电磁场,磁条从左右门之间通过时,电磁场会激发产生高次谐波,右门检测到高次谐波则会报警。磁条一般是一条细长型的金属条,能隐蔽的置入书脊中。电磁防盗系统可采用人书分离和消磁携带两种模式,图书馆一般采取消磁携带的模式。人书分离指的是读者借书后直接经过防盗系统,出门后从防盗门侧面把图书拿走。消磁携带则是馆员在读者借书时,手动通过设备消磁,读者携带无磁图书经过防盗系统。电磁防盗不足之处在于,防盗系统容易将读者携带进入图书馆的自购书识别出来引起误报。除此之外,偷书者可能会利用锡箔纸、铁盒子等材料包裹图书、或者用强磁铁和书放一起的方式屏蔽电磁场,从而让防盗系统防盗功能失效。
随着RFID技术的发展,图书防盗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RFID技术具备更好的防盗能力,逐渐取代磁条防盗,成为目前的主流图书防盗的技术方式和手段。RFID防盗系统是通过交变磁场或电磁场空间耦合的方式实现非接触识别,一般工作频率有高频(13.56Mhz)与超高频(860-960Mhz)两种。RFID图书防盗与传统的EAS电磁防盗系统相比,具有识别速度快、识别率高、信息量大等优势。RFID防盗系统主要部分包括:电子标签、阅读器和天线。电子标签内置芯片和天线,作为系统的数据载体。阅读器是读写设备,负责控制射频模块与标签之间的通信,而天线则是作为标签与阅读器之间数据传输的中介。RFID防盗系统识别的过程是当电子标签进入磁场后,凭借感应产生的电流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图书信息,阅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防盗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的处理。
图书馆安全门是图书馆防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安全门的天线感应范围内可实现电子标签的快速检测。安全门的应用范围很广,其不仅仅可应用于图书馆进出口的防盗,还可应用于档案馆防盗、品牌服装店防盗等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