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数据采集不准还效率低?这四点值得关注
作为物联网感知层的关键技术,RFID 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RFID优势在于无需直接接触感知物体,便可快速采集大量的数据。然而再好的技术也会面临“技术的难题”,RFID采集数据的过程中会遭遇四大“尴尬局面”,分别是漏读、多读、冗余、乱序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RFID在实际应用中的工作效率。
RFID是否漏读是衡量读写器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实在 RFID 数据采集过程中,漏读是一个常见的现象。明明标签在 RFID 读写器的感知范围内,但是读写器却没能获取相应时间点或者时间段内相关的标签数据。为什么会产生漏读?本质上是由于RFID其技术特性所决定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无线电信号的干扰。读写器在同时批量识别标签时,常常会遇到无线电波的冲突和干扰。第二,水、金属的干扰,也影响了RFID读写器的读取识别。相关研究与实验发现,现有的RFID设备在实际的应用中,电子标签的识别率通常在60%到 70%之间,那就意味着有将近30%的数据被严重漏读了。
RFID漏读不行,多读也不行。多读也称为交叉读或噪声,简单来说就是,该读的电子标签被读到了,不该读的标签也被读到了。以RFID图书馆为例,RFID安全门可能会误报警,只因为识别到了门外的图书。除此之外,处于读写器交叉区域的物品可能被两个读写器同时读到,这些数据被称为多读数据。
RFID数据的冗余,造成了数据采集的效率低下。主要有这几种情况,第一,标签在同一个范围内被读写器读了许多次。第二,标签处于几个读写器的重叠区域,被多个读写器读了多次。有时候为了提高读取精度,多个同一标识的标签被粘贴于同一物品上,更是加剧了冗余的现象。
RFID数据的乱序,也会影响数据的采集效果。受制于网络的延迟、拥塞问题,导致读写器采集的数据未按顺序抵达,甚至错序干扰。RFID数据清洗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通过对数据进行填补、去伪存真、约减、排序以避免读写器在读取过程中产生的漏读、多读、冗余读、乱序到达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如何评价RFID读写器的效果?读取效果是一个硬指标,这也是安的电子的优势所在。深耕RFID读写领域十余载,安的电子在高频和超高频读写领域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自主研发的读写设备已经广泛应用于图书馆、零售、生产制造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