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射频识别的发展历史和优势
射频识别系统的识别信息存储在电子载体(标签)之中,通过无线电波实现非接触的识别过程。RFID系统以电子标签来标识某个物体,电子标签的天线通过电磁场将物体的数据发射到附近的读写器,读写器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然后将得到的数据递交给后端的计算机(PC)。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包括电子标签和读写器(电子标签和读写器都附带有天线)。
射频识别发展历程
RFID在历史上的首次应用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1942年的一次战役,德军占领的法国海岸线离英国只有25英里,英国空军为了识别返航的飞机,就在盟军的飞机上装备了一个无线电收发器。当控制塔上的探询器向返航的飞机发射一个询问信号后,飞机上的收发器收到这个信号后,回传一个信号给探询器,探询器根据接收到的回传信号来识别敌我。这是有记录的第一个RFID识别系统。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政府通过Los Alamos科学实验室将RFID技术推广到民用领域。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欧洲的几家公司开始生产电子标签。RFID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从门禁管制、牲畜管理,到物流管理,皆可见其踪迹。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RFID应用的扩大,为保证不同RFID设备和系统相互兼容,人们开始认识到建立一个统一的RFID技术标准的重要性,EPCGlobal就应运而生了。进入21世纪,RFID标准初步形成,极大地推动了RFID的研究和应用。
RFID系统在识别的基础上可以完成收费、显示、控制、信息传输、数据整合、存储和挖掘等功能,因此RFID应用领域广泛,而且每种应用的实现都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目前,RFID在票务系统、收费卡、城市交通管理、安检门禁、物流、食品安全追溯、矿井生产安全、防盗、防伪、证件、生产自动化、商业供应链等众多领域获得了广泛重视和应用。
射频识别的优势
在RFID实际应用中,电子标签附着在待识别物体的表面,其中保存着约定格式的电子数据。读写器可非接触地读取并识别标签中所保存的电子数据,从而达到自动识别物体的目的。读写器通过天线发送出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标签进入磁场时产生感应电流从而获得能量,发送出自身编码信息,被读写器读取并解码后送至电脑主机进行相关处理。可见,RFID系统将电子标签附在商品上,显示出了比条形码更大的优势。
RFID可以识别单个非常具体的物体,而条形码仅能够识别物体的类别。例如,条形码可以识别这是某品牌的瓶装白酒,但是不能分出是哪一瓶。
RFID采用无线电射频,可以透过外部材料读取数据,而条形码是靠激光来读取外部数据的。
RFID可以同时对多个物体进行识别(即具有防碰撞能力),而条形码只能一个一个地读取。
RFID的电子标签可存储的信息量大,并可进行多次改写。
RFID易于构建网络应用环境,对于商品货物而言,可构建所谓的物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