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图书馆引入RFID技术?优势or劣势?
RFID在图书馆应用趋于常态化,很多图书馆都在数字化升级改造中享受到了RFID技术带来的红利,RFID技术在图书馆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提升自助化水平,让读者更满意
RFID让进入图书馆的读者真正收获了“畅行无阻”的满足感,RFID使得图书馆全馆实现完全开放。首先,需要通过检索平台查找馆藏资源的读者可以在馆内任意一台电脑上进行。其次,自助借还书机遍布在馆内各个楼层,纯自主化操作,脱离传统的排队模式,减少不必要的等待时间。RFID标签以其优异的表现摆脱了传统条形码污损造成的无法识别的问题,另外,自助化操作更有利于读者的隐私保护,读者往往更倾向于不将自己的借阅情况和借阅历史泄露给其他的人。依托RFID稳定可靠的技术特点,图书馆可以更加稳定的给读者提供持续的、满意的服务。
RFID助力读者,馆员回归服务
读者信息查询、读者证办理、文献查询借阅归还等服务流程图书馆来说属于日常事务性操作,并不能给图书馆带来颠覆性的价值,如果馆员被这些环节牵制则无法思考如何更好给读者创造价值。因此RFID系统的导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馆员的工作压力,释放了馆员的创造力。馆员被剥离掉基础事务困扰之后,可以多思考如何开展对读者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比如阅读推广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书香氛围、引领正确的价值观等等。
解决盘点难题,确保图书安全
图书馆的海量图书要实现精准盘点,工作量巨大且效率极低,馆员最头疼的事情莫过于图书盘点。RFID的手持盘点设备,轻轻一扫,可以实现大批量图书的盘点。同时,RFID将图书流通管理系统和防盗系统联动起来,极大提高了安全性。RFID技术还将防盗门禁与自助借还信息打通,让读者进出馆畅行无阻,实现无感借还。
虽然大部分图书馆都普遍接受了RFID技术的导入,但是RFID在图书馆的实际应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额外工作量的增加
图书馆在使用RFID技术管理前,首先要将新购图书进行系统关联。新书到馆后需要在每本书上贴上RFID芯片,并进行图书注册,将图书的书名、著者、ISBN、出版社等相关信息写入对应的芯片中。其次,还需将图书与对应的层架标关联,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书籍定位。因此,RFID的使用,增加了额外的工作环节。同时,如果图书需要移架,还需要在RFID系统内进行旧架下架和新架上架两个额外的操作。
陡然增加的成本
图书馆RFID核心设备包括常用的安全门禁系统、馆员工作站、自助借还书机、自助盘点设备,以及智能书柜、智能书架等大型集成化设备,这就意味着图书馆需要投入大笔的资金预算才能进行图书馆的数字化自动化改造。除此之外,大量的电子标签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因此图书馆需要做长远的规划,面对高昂的成本,应该如何消化?
国内RFID技术标准的差异性
目前国内RFID技术缺乏标准规范,不同的RFID设备供应商,效果大相径庭。没有统一技术标准,RFID系统的导入一旦发生,后续要更换供应商会变得异常艰难。因此,如何选择合适供应商将会变成一个风险管控的问题。
如何解决现有的问题?
第一,可以根据馆藏的不同特点,选择多样化的定位方式。对于专业书库,以藏类书库等年代久远又不常更新的馆藏,可以采用强制定位,同时配合排架号排序。而对于流通率高,更新快的开架书库,定位方式建议采用首书定位,新书和归还的图书直接上架即可,这样管理更加省时省力。
第二,建立统一的RFID技术标准。有了标准,图书馆无需受到过多的约束,RFID技术成本也会随之下降,可以有效推动RFID图书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