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RFID能改变图书馆管理的什么现状
传统图书馆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系统,有限的馆藏、特定的服务对象和特定的服务地点使得传统图书馆呈现出保守性、模式化的特点。图书馆组织内部呈条状分割状态,采编、流通、阅览、储存等部门各自固守着自己的领域,采编部门根据馆藏结构进行采访,而不问流通率;流通部门的流通率和读者需求等信息也不能反馈给采编部门。但通过RFID技术,能够打破这种馆与馆之间独立的状态,赋能智慧图书馆,每本书都有独立且唯一的电子标签,利用统一管理的数据后台,每个图书馆每本书都清晰地在数据后台呈现,读者通过查阅即可知道该图书的馆藏情况,即使该图书不在当前馆内,读者还可以通过手机预约的方式,在指定的位置指定的时间借阅到预约的图书。图书馆依旧无法脱离人去工作,因此实现24小时随时借阅,需要借助RFID24小时微型图书馆实现,极大地丰富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手段,提升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质量及水平。
传统图书馆以收集、整理、储存、传播和管理文献资源而独立于社会其他机构来展现自身的价值,并以文献资源馆藏数量来为读者提供服务。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图书馆从文献资源建设到读者服务的每一个业务流程都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图书馆现代化,一些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开始出现,也使读者能够更为方便快捷地获得所需信息资源。主要的技术支持来自于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包括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的分析和应用,特别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图书馆建立、开发、传递图书馆大数据系统提供了优质的技术支持。因此,“互联网+”下图书馆将基于已有的信息资源(包括数据资源)与其他行业进行数据资源深度融合,并将最终成为全社会最大的数据中心,为社会和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